深圳三代供卵试管
网站banner图片展示
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 深圳代怀孩子价格 >
春季小儿肺炎要怎么防治
来源:http://www.sd510.com  日期:2022-08-13

早在三月,春寒料峭,乍暖还寒。又到了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。对于0-3岁的宝宝来说,小儿肺炎更为常见。我们能做什么?跟随边肖学习“春季小儿肺炎防治三大法宝”,为宝宝健康保驾护航!

法宝一:知己知彼,辨别肺炎

小儿肺炎是指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肺部感染性疾病,是临床常见疾病。一年四季都容易发生,尤其是冬春季,主要发生在0-3岁的婴儿。如果治疗不彻底,很容易复发,影响孩子发育。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无发热的咳喘。主要原因是孩子喜欢吃甜的、咸的、油炸的食物等。导致食积内热,痰多热盛,偶有风寒使肺气不宣。两者互为因果,发生肺炎。

家居五大可疑症状:

1. 发热情况

孩子患肺炎时,大多有发热症状,体温在38以上,持续两三天。孩子虽然感冒了,但体温大多在38以下,持续时间短,退烧药效果明显。但同时也要警惕小儿肺炎不发烧。宝宝患肺炎时体温可能很高,但也可能不发烧,甚至低于正常。

发热持续时间不能作为判断肺炎的依据。一些婴儿仅发烧两天就患上了肺炎,而一些婴儿发烧一周,这不是由肺炎引起的。但是不能从发烧来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肺炎,需要结合其他方面来判断。

2.咳嗽和呼吸

判断孩子是否患肺炎,要看孩子是否有咳嗽、喘息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感冒、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、哮喘呈阵发性,一般无呼吸困难。如果咳嗽、喘息较重,休息时呼吸频率增加(即小于2个月的婴儿呼吸次数60次/分钟;2-12个月婴儿50次/分钟;1-5岁儿童40次/分),一侧鼻翼两侧,嘴唇发青或发紫。一旦出现以上症状,说明病情严重,刻不容缓。

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50%以上是呼吸道合胞病毒,占肺炎住院患儿总数的三分之一。冬天和春天都很好。最突出的症状是喘息、窒息和长时间呼气。有时候只要靠近孩子就能听到喘息的声音,孩子很痛苦。

3.精神状态

要及时发现孩子肺炎,细心的妈妈也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。反之,孩子精神状态不好,嘴唇青紫,烦躁不安,哭闹或昏睡,有抽搐现象。少数可能出现谵妄言语的孩子,说明孩子病情严重,患肺炎的可能性较大。

4.食欲情况

得了肺炎,食欲会明显下降。孩子得了肺炎,不吃饭,或者吃奶就哭。

5.胸部声音

由于儿童胸壁较薄,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水泡声,所以细心的家长可以在安静或睡着时听听他们的胸部。听孩子胸腔时,室温应在18以上。脱下孩子的外套,将耳朵轻轻贴在脊柱两侧的胸壁上,仔细听。肺炎患儿吸气时会听到“咕噜”“咕噜”声,医生称之为微小水泡,是肺部炎症的重要标志。

法宝二:运动强身,免疫预防

1.0-3岁儿童预防肺炎的关键在于平时加强体育锻炼,及时治疗感冒和支气管炎。

2.要给孩子必要充足的营养,必须争取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,合理添加辅食。

3.平时孩子要多去户外晒晒太阳,室内空气要清新流通。

4.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。不要让你的孩子接触被感染的儿童和成人。天气变化时,要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。然后要积极预防佝偻病、贫血、营养不良、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。因为这些都与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。

5.还要注意按照程序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

0-3岁的孩子患肺炎后,家长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,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孩子的正确护理,促进孩子早日康复。肺炎患儿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(1)保持室内空气清新:冬天要经常给房子通风,但要避免对流风,给孩子保暖。夏季炎热时,可将孩子裹在被单里,带到室外阴凉处乘凉,以呼吸新鲜空气,改善缺氧状况。

(2)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:一切检查和治疗都要集中精力,避免过度哭闹,以减少耗氧量,减轻心脏负担。

法宝三:科学护理,治愈疾病

风寒闭肺型患儿,服用宣肺散寒药后,将被子稍稍盖好,喝热粥,帮助出汗。宜微汗避风。此时如果发热过多,出汗较多,可以用干毛巾擦拭,不要用冷水或冰块,以免突然关闭疗法,使病菌外伸。

(3)发热护理:

(4)饮食护理:给予富含营养和维生素2的流质食物,如人乳、牛奶、蔬菜水、果汁等。因为高烧,孩子呼吸变快,水分流失多,要适当多补充水分。不宜多吃油腻食物和辛辣烘烤之品,以免助热生痰。对于重症肺炎患儿,在喂奶、喂水、喂药时,应以斜坡姿势抱起患儿,少量勤喂,吞咽后再喂,以防误吸窒息,导致猝死。

痰热闭肺型患儿,高热无汗,可用冰袋或湿毛巾敷前额。

因为孩子的抗病能力差,尤其是婴儿的病容易复发。当家长发现孩子呼吸急促,呼吸困难,嘴唇发青、苍白或发绀时,说明孩子已经缺氧,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,必须尽快抢救。

春季,0-3岁的孩子容易患肺炎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。肺炎是儿童呼吸系统的常见病。除了药物治疗之外,家庭预防和护理在治愈该疾病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学习我们的预防指南,科学育儿!


参考资料

标签: